因赛集团重组流产,停牌前股价诡异飙升至历史新高
一则突发公告,让历时一年的重大资产重组计划最终折戟,而停牌前股价的离奇异动与两名自然人股东的精准潜伏,则为这起重组案增添了诸多疑云。
2025年10月31日晚间,因赛集团发布公告称,终止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事项,并向深交所申请撤回相关申请文件。
这场始于2024年10月的重大资产重组,原本计划以6.42亿元对价收购智者同行品牌管理顾问(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者品牌”)80%股权。
然而在深交所审核问询压力下,重组进程屡屡受挫,最终以“外部环境变化”为由黯然收场。
01 重组终止:耗时一年重组计划黯然收场
因赛集团这场重大资产重组筹划已历时一年。
公司于2024年10月23日开始停牌,随后在2024年10月29日公布了交易预案并复牌。
重组方案显示,因赛集团计划以6.42亿元对价收购智者品牌80%股权,其中50%以现金支付(3.21亿元),50%以发行股份方式支付(发行价39.89元/股)。
标的公司智者品牌的净资产账面价值仅为1.31亿元,而评估值却高达8.02亿元,增值率高达513.62%。
如此高的估值溢价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标的公司未来业绩的承诺支撑,然而这一基础在监管问询和财务问题频发下逐渐动摇。
02 问询压力:财务瑕疵与监管问询成拦路虎
深交所于2025年7月13日发出审核问询函,要求公司30日内披露问询意见回复。
然而,因赛集团未能如期回复问询函,于2025年8月12日发布延迟回复公告。
两周后,公司与独立财务顾问中信建投共同申请中止审核,直至10月31日正式宣布终止交易,问询函始终未获有效回复。
重组终止的背后,是标的公司智者品牌频频爆发的财务瑕疵与公司治理问题。
03 标的隐患:资金占用与会计差错频发
在因赛集团启动收购后,智者品牌的财务问题接连浮出水面。
2024年12月16日,智者品牌披露控股股东、实控人刘焱通过借款方式占用公司资金450万元,监事汪冬洁向公司借款100万元用于购房。
十天后,全国股转公司就关联交易未及时披露、关联方资金占用等问题,对智者品牌及董事长刘焱、财务负责人龚文波、董秘崇婷婷采取口头警示的自律监管措施。
更为严重的是,智者品牌在2025年4月8日和2025年6月5日两次发布前期会计差错更正公告,对2022年至2024年的财务报表进行追溯更正。
一位投行人士表示,“智者品牌的财务问题频发动摇了业绩真实性的基础,面对交易所的专业问询很难给出合理交代,终止交易也在意料之中。”
04 股价异动:停牌前的精准潜伏与天量交易
本次重组案最引人关注的是停牌前股价的异常波动。
2024年10月22日,因赛集团股价异动拉升,盘中一度逼近涨停,最大涨幅达19.62%,收盘涨幅7.53%,报66.52元/股。
当天成交额高达17.41亿元,换手率31.07%。
而在此前的六个交易日,因赛集团已实现六连阳,七个交易日累计上涨34%,远高于同期的创业板涨幅和广告营销指数涨幅。
复牌后,因赛集团股价在2024年10月29日一字涨停,10月30日继续冲高,盘中最高触及94元/股,创下上市以来历史新高。
这一价格较10月11日的收盘价(49.65元/股)上涨了89%。
05 股东疑云:神秘自然人的精准短线操作
根据因赛集团披露的2024年10月22日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数据,自然人股东刘晓伟与傅国水为新晋面孔,分别持有28.98万股、27.24万股,位列第八、第九大流通股股东。
而在2024年9月30日的三季度末股东名单中,二者均未出现,这意味着两人在短短11个交易日内,便完成了建仓并跻身前十大流通股东。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股东的持股周期极短。
在2024年12月31日的年末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中,刘晓伟、傅国水已双双退出,从精准建仓到全身而退仅有两个月时间。
结合股价走势来看,二人可实现显著的短线收益。
值得注意的是,“刘晓伟”并非首次出现在因赛集团股东名单中。
公开资料显示,2022年7月,因赛集团股东因赛投资以协议转让的方式向“刘晓伟”转让其持有的550万股无限售条件流通股,占公司总股本的5.0044%。
此次提前潜伏的刘晓伟与之前接受协议转让的“刘晓伟”是否为同一人,如此精准的短线操作与重组推进时间高度重合,很难用“市场巧合”来解释。
当记者就此问题致电因赛集团董秘时,董秘表示其2023年底才加盟公司,并不清楚相关情况。
复盘因赛集团此次重组从启动到终止的全过程,几乎每一步都伴随着市场质疑。
从停牌前的股价异动,到标的公司的财务瑕疵,再到问询函的悬而不复,诸多疑点汇聚成一条清晰的轨迹——这场重组注定命运多舛。
因赛集团承诺自公告终止重组之日起一个月内不再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但留给市场思考的,远不止这一纸承诺。
|
|